|
时间:2006-4-20 来源:南方周末 (记者朱红军 □实习生吴娟蒲彩)8 k) K9 D/ I: o- }6 g
2 V( q7 i# |" S5 ?" V% J( f
作为一位县级自来水厂厂长,10年来,翁剑明一直谨慎饮用着自己的“产品”。为了尽量发挥水中的余氯,他总是要把水烧开3分钟。但翁厂长依然心有余悸——那些有机物质、重金属,是无法去除的。' X9 |2 ^9 z& p( ]
$ n' |3 J6 ?* {. l7 ]
傅涛——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样为饮用水安全而担心。“尤其在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故后,饮用水水质安全被空前关注。”他说。. a" s' k( `% O
9 U; y7 ~# ]$ X( A 安全水源今何在, f# J9 F# X- |3 A/ x
8 ^5 J) C- C4 O7 G0 \! Z; M( N/ G 4月8日,一场暴雨让广西钦州数十万居民被迫忍受停水17小时之苦——继哈尔滨水危机后,疯抢矿泉水的场面再次上演。6 `! }, t' L7 b
& f: s8 n( R3 p4 y
事后查明,因为雨水冲刷,堆积在该市距饮用水源1公里处的大堆工业垃圾、石灰渣以及生活垃圾,流入自来水厂水源渠,导致水质严重污染。
0 p+ q {- y8 i: Z* e$ M* Z
" @! N( I& z, w 而翁剑明所在的小水厂,每年都要被迫停水供应一到两次,同样是因为水源污染。每天,水厂都要派人值班,24小时监视河流上游。“10年来,水源水质每况愈下,颜色杂了,气味浓了,味道变了。”这位资深人士说。
$ d+ }/ Z/ _ ~) L- k* h+ K; b8 R. }7 X% \* a
“取水水源的安全,是饮用水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但这道防线已经比较脆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水质安全室鄂学礼主任说。
0 t" s% z9 {9 g$ d4 H
7 v. { p. n. F 目前,城市饮用水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国环境科学院赵章元教授透露,对中国118个大中城市地下水的监测资料分析后表示,目前全国地下水已普遍受到污染。6 z1 O" `' Q( {9 y3 @6 a' x1 e
1 a2 p/ v9 k6 b4 b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检查发现,中国七大水系中劣五类水体占30%左右,水体已经失去使用功能。比如黄河,除上游少数河段水质为三类,其余常年为四类或五类。这是个几乎无所用途的概念;五类水更占去了淮河水系的60%多;千岛湖告急,太湖告急…… M# F" q$ Y9 O- w& z
8 B5 A. P3 x7 w: p
“到哪里去找安全放心的水源?”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委员会副主任王占生忧心忡忡。
4 x0 q$ y' V: I8 m$ t+ O* G$ ]" _) Q5 j
虽然各地政府出台了众多保护水源地的法规,但现实依然严峻。浙江省环保局一份针对太湖流域内浙江省城镇16个自来水厂的调查显示,不合格饮用水源占总数的81.2%。1 |* T( ~: |* s) R' D$ d
# ~- K' J$ a. b$ {% j3 U4 g8 p
许多城市一再调整饮用水水源取水口——远些,再远些!据王占生介绍,上海放弃了水质已近三类、四类的黄浦江,不惜巨资铺成管道取水长江。浙江嘉兴原先从运河取水,后来不得不想从钱塘江和新安江调水,终因代价昂贵而放弃。在这个城市周边,已无法找到合格的水源地。
" h, r7 w6 v3 ]5 H9 y+ Z' E
* w8 \' K$ V& h' _+ e- d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公报》显示,2001年-2004年,具有灾害性特征的水污染事件3988起,平均每天有3起。7 Q0 Q) ^6 g" }- }
* ]9 |) I0 \ H0 Q( W/ _
“在整个水环境恶化不可逆的趋势下,饮用水源的枯竭也难以遏制。”王占生说。多年来,他奔走于中国各地,得出的结论是,改变饮用水水质危机最保守需要30年。
R0 W* O. M+ y& U7 M+ D; g; E9 \& o% ^! I3 n
所以,当放眼全国时,翁剑明还会庆幸——他所在水厂的水源主要流经农村,需要克服的无外是生活垃圾和农业排污,“倘若遇上工业污染,就更糟了”。
! E [' K1 [7 J1 i1 z* E6 N! h+ P- j h* N4 P: ?) m. k
水处理技术过时了?# t/ s6 ?" X3 I
2 A) R5 X# c7 @( F6 }
当一滴水通过取水管道流入“加工处”后,在中国90%以上的水厂里,它将面临以下处理环节:沉淀——加药反应 (一般加聚合氯化铝)——过滤(三层:依次为活性炭、石英沙、卵石)——消毒(加氯气)——沉淀。5 ]1 P- [) g0 e3 s
9 M5 B: t, s( a! h' E& F# H “这个净水工艺沿用了数十年,虽然局部有所改进,但原理和功用大抵不变。”翁剑明说。而王占生称此话毫不夸张:“所谓100年前的技术,却来处理100年后的水。”* S3 G1 ~+ V4 E- E) v6 W
0 w6 I7 h7 ]) r. m, L 因为水源的持续恶化,翁剑明所在厂不得不加大消毒氯气和活性炭粉末的用量。, }7 q8 }& ]$ \' O% c0 Q% j
7 n9 K( @3 | I
即便不谈余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即便氯气添加再多,这种沉淀加消毒的工艺也只对细菌和微生物作用,“可以杜绝传染病,但对于有机物、化学物质、重金属却无能为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水质安全室鄂学礼主任解释说。8 |8 {9 C ]6 F0 v0 k1 \& c
" g2 B, j9 f I5 d
王占生教授认为,现有处理技术“最多杀灭30%的有机物”。其他70%,将堂而皇之地流入寻常百姓家。倘若这滴水来自矿区,又受到了重金属污染——比如汞、镉、铬、砷、铅等——也可以安然无恙地逃过防线。
$ C! d" D& H* J' m" `
' Q8 i S$ P3 J2 v3 |$ f; Z/ S8 i “自来水其中最大的安全隐患来自有机物。”中国湖泊环境研究首席科学家刘鸿亮院士说。国内外由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已有2000余种,其中114种具有或被疑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而中国水源中一般能检出100 余种有机污染物。6 E- N- J6 t! b+ x; w, z
( A! |& ^5 x. w" l' B 中国疾控中心的鄂学礼教授还列出了更详细的“杀手”名录:藻毒素——不仅会使水的色度、臭味增加,还会诱发肝癌;持久性有毒有机物(POPS) ——是19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学界最为关注的一类化学品,不易降解,能够在环境中长时期地停留并积累,大部分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内分泌干扰物 ——进入人体后严重影响生殖及呼吸免疫功能。还有氨氮成分,2004年2月发生的沱江污染正是因为化工厂大量高浓度氨氮废水直接排放,流入沱江造成的,结果近百万人生活用水受到影响。9 a4 B* c/ R( ?9 n: d( Z
1 \' k- Y) a- l7 y! A
“至于重金属成分,短期内可以导致突变,长期将导致癌变、畸形。”武汉大学环境保护法研究所副所长李启家教授说。
& L- r9 j& o/ e" V6 I( n ^
4 D; k0 U% `& ~* ]8 J “还有些不明物质,现在虽然还没有明确的实验证明有害的程度,但不了解本身就是一个隐患。”鄂学礼说。这位教授还称,在天津和辽宁地区,都曾发现水中体形畸变的青蛙,而对于人体的影响,谁敢说不存在?
9 A0 X0 ^, E, D( D& ~" W: D7 O1 D% g+ R( F7 A# f; A
饮用水新标准即将出台
# ]- Q4 k8 A/ E% b; o8 f1 \& {) ~* i/ C/ s8 x
但这滴自来水却可以通过卫生防疫部门检测,被贴上“达标”的标签,顺利进入城市供水管道。如果不谈供水网络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它将“安全”到达千家万户——这就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日常饮用水。! P2 d6 w0 A7 q& x7 W; N
' q$ j( R' o$ ~& k1 E/ |& ^8 f 今年年初全国“两会”期间,有记者提及中国某大城市水质污染的问题,随即引发该市政府的反驳。最大证据是:2005 年,该市中心99.92%的饮用水达到了国家标准。4 v( O F6 o9 B, R6 T7 Q9 ~. v
+ y! Z! V! |; a$ E1 d
这恰恰反映了目前中国饮用水安全上的又一个尴尬,衡量饮用水安全的标准早已不安全。6 `- ?/ {- B# X" b
( a) \# U3 r: M3 ^9 Q4 ?; Q
中国现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以下简称“85国标”)颁布于1985年,检测项目只有35 项,余氯、浊度、细菌、大肠杆菌4个指标。“问题恰恰在许多应该设的指标,20年前并没有纳入。”王占生说。
: J4 ~6 E) n/ ?- U
- x- U" M: f, Z9 \ 比如硝基苯,这个在松花江污染中大行其道的化学物质,在“85国标”中并没有出现,甚至在2005年底修订新的饮用水安全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时,最初也未被考虑在内,后来才添入修订草案中。
# h' X1 }3 H9 n' w: z! }* I. s8 k* `$ p2 ?8 U, O
“这种达标率没有太多意义,”清华大学教授张晓健认为,“只要有一项有问题,这水就不能称之为安全。”
# \+ T# \7 M/ K1 f i! w$ k3 }5 ~, v8 } Q' R6 X# r6 h
“20年一个国家标准停滞不变,是个特例。”一位学者认为,相关部门应该更注重民生。, t0 B) e: |/ Z8 }
- s3 z/ W0 V6 ?2 H2 n! [
1995年和1997年,卫生部和建设部曾两次组织专家修订原有标准,并上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都因“种种原因”被搁置。2000年,卫生部再次组织专家修订饮用水卫生标准,依旧没有结果。2002年7月,卫生部独自发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检测标准共计96条——包括34项常规检测和 62项非常规检测。2004年,建设部也编制了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共计101条。" a3 O1 o' D% S/ I1 ~: b& X) j
( M) K: I' D K5 c i$ T+ M/ x
但翁剑明说,由于这些标准的“级别”不够,不具有强制性,这两个指标并没有真正被自来水厂所执行,“85国标 ”仍在使用。( ^, ]9 d! `$ p% d+ f
9 i3 U( w; f) B4 b. ^$ A 最新的消息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国标,已完成最后的修订,由卫生部上报至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相信很快就向社会公布。”王占生说。
5 O9 @! y* j0 T
, R* a* m' i. L! ?( d 鄂学礼是该新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之一,据他介绍,新国标的检测项目将增至106项,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以及国际准则相吻合。1980年代的水污染主要是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而现在则出现了有机物、人工化合物、农药成分等污染元素,所以新国标的检测标准主要增加了后者。而新国标确定饮用水的“安全”指人日常饮用2升,70年不会产生危害。6 K# n7 f8 i$ E+ F% }+ Q1 o
; L( l$ [' J0 k$ D; G& E 鄂教授还说,本着用水权利的平等,该标准在城乡均达成了统一,在局部指标上对农村实行了酌情放宽处理。5 ]) a* \+ h0 f5 B
* M- C1 ^: u$ A) u% _% ^
但翁剑明担忧新标准的实践可能性,“许多小型水厂,连85国标的35项指标都达不到,何谈106项?”张晓健教授也认为,“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大监督执行力度,是新标准能不能起到作用的关键。”傅涛教授则呼吁应完善第三方水质监督体系,为新标准护航。! r9 m1 S; [' q, k
, k6 T0 [% l( c" b% p; R9 i% \
另有专家认为,新标准出台后,由于一系列的技术改造、自来水公司技术投入,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水价的上涨,以及对水业格局、水权分配等带来冲击。“这是一个连锁的,颠覆性的改变。”王占生预测。2 K9 v$ u! Z7 y' j- h, k8 x
( c9 G3 @ D" {& a0 {" D
(文中翁剑明为化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