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以来,6年过去,太湖污染仍δ“脱困”。江苏省政府自2008年以来,ÿ年省级财政拨付20亿专项资金进行太湖治污,并要求地方政府按照当年财政新增收入的10%~20%进行配套。此后,江苏在太湖治理中先是重点处理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处理也显成效,但Ψ独在农业面源污染方面似乎进展不大,有机农业发展也遇到困境。(人民网12月17日电) 近日,关于河道污染的新闻屡见不鲜,先是汾河治理五年不见成效,后是安徽省肥西县的派河流域水里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长江变成名副其实的“黄河”,淡水湖变成“重金属水湖”,各地关于水污染治理难的新闻“满天飞”,群众心中“泪奔腾”。 水是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环保部2月20日发布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其中提到,个别地方因环境污染而出现癌症村。此前,地下水污染导致癌症高发甚至牛羊绝育的报道,也在一些地区出现。频出的报道和不争的现实逼迫着我们思考,污水治理难,为何“难于上青天”?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作为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和治理是一对天生的“公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法仍是水污染严重的“幕后杀手”。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变污水治理观念,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污水治理。 其次,水污染治理机制不健全是污水治理难的“帮凶”。我国对污水治理虽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普遍存在“中央雨大,地方雨小”的现象,存在相关政策不具体,政策落实不到λ等问题。因此应建立“制定政策-出台政策-意见反馈-完善政策”一条龙机制,狠抓政策的落实,对政策中有争议的地方及时给出权威解释,加大对排污企业惩罚力度,建立健全污水治理机制。 再次,企业和群众环保意识薄弱是污水治理难的“毒瘤”。据资料显示,企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是引发河水污染的两大因素,由此看来,企业和群众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全社会要形成“污染环境,就是自掘坟墓”的意识,构造对Υ法排污、乱排污水行为“人人唾弃”的氛Χ。 最后,相关部门对污水排放监管、治理面临“尴尬境地”。汾河治理五年不见成效,终其原因是当地方政府面对国企排污时力量单薄。因此,笔者认为中央可试行成立环境监察治理部,对于治理污染面临“尴尬境地”的案例,可交由环境监察治理部处理。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相关部门对污水治理面临“尴尬境地”。
5 @- @, O&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