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美国专业直饮净水器森乐全屋净水系统
楼主: 飞扬在天

[转贴][长篇连载]明札记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440
殴斗



马顺还在洋洋得意地喝斥着大臣们,往日他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看来,今天并没有什么不同。



突然,有一人跑出大臣行列,朝自己猛冲过来!还没有等他缓过神来,头发已经被狠狠地抓住,脸上重重地挨了好几下。



终于开始了。



第一个动手的是户科给事中王竑。



王竑是个言官,平时的工作就是监察弹劾,此人脾气急躁,性格耿直,早就看王振一党不顺眼,而国家沦落到这个地步他也十分痛心,更加痛恨王振一伙。眼见王振已死,马顺还敢如此嚣张,他不由得怒上心头。



什么都别谈了,来真格的吧!



马顺,看我打不死你!



他冲上前去,抓住马顺的头发,先用手中的朝笏劈头盖脸地向马顺打去,愤怒冲昏了他的头脑,到后来,兵器也不要了,索性赤手空拳上阵,拿出看家本领王八拳,一套拳法用得如行云流水,密不透风,拳头暴雨般落在马顺的身上,边打还边骂:



“到了这个时候,你还敢嚣张!”



他越打越怒,越打越气,情绪激动到极点,竟然干出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



王竑觉得这样还不足以出气,于是放弃了拳脚,抓住马顺,竟然用嘴咬下了他脸上的一块肉!



疯了,彻底疯了。



这里我们从技术层面评点一下王竑的这一系列斗殴动作,他上来后首先抓住马顺的头发,抓头发这招在打架中应该说是很常用的,用这一招开头,说明他确实有一定打架经验。



但考虑到他本人是文官,平时主要工作是上奏折,所以暂不考虑他是武林高手的可能,其使用王八拳的可能性很大,而从他动嘴咬人这一点上看,他确实是气愤到了极点。因为男性过程打架中,用这此招往往会被人瞧不起,所以如非万不得已,这一招是不会使出来的。



他已愤怒到了极点。



此时倒在地上的马顺是痛到了极点,也吓倒了极点,他绝想不到,竟然有人敢在朝堂之上,皇帝面前动手,平时一呼百应,毕恭毕敬的大臣竟然变成了恶狼。



马顺已经十分痛苦了,但更让他痛苦的还在后头。



王竑的这一举动也惊呆了站在一旁的大臣们,但只在片刻之间,他们已经反应过来,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王振那帮人竟然还敢欺凌自己,实在是让人忍无可忍!



有怨报怨,有仇报仇,该出手时就出手!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441
于是,在王竑动手之后,大臣们立刻蜂拥而上,几个跑得快的先赶了上去,对着马顺拳打脚踢,就是一顿暴打,很快马顺就被团团围住,无数双拳头,无数只脚朝他身上招呼,转瞬之间,他已经是遍体鳞伤。



跑得快的还能打上几拳,跑得慢的就没有福气了,人群围了几层,后来的大人们只能撩起官袍,抬起大脚朝着被众人包围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马顺猛踩。



于是,这些平日温文尔雅、埋头苦读的书呆子们一改往日之文雅举止,无论打过架与否,无论是翰林还是堂官,也无论年龄大小,官位高低,纷纷赤膊上阵。



要知道,明代的官服并不是打架的专用服装,为显示官员的地位,他们的外袍比较宽大,有时走起路来还要提起下摆,免得踩到摔跤。而且这些大人们上朝还戴着乌纱帽,就这么一幅装束,怎么能打架?



此时此刻也顾不得了,大人们压抑不住心中的愤怒,丢掉帽子,卷起官服,纷纷上前痛殴马顺,还有个别人打得兴起,甚至卷袖赤膊上阵。



往日不可一世的马顺此刻只剩下了求饶的份,但没有人理会他,因为所有的人都记得,这个人是王振的帮凶,他曾经逼死了刘球,逼死了很多被关入诏狱的大臣。



他罪有应得。



不一会,群臣们停止了打斗,因为马顺已经被打死。



但事情不能就这样完结,这些杀红了眼的人把目光对准了坐在上面的朱祁钰。



朱祁钰目瞪口呆。



他看着王竑冲了出来,看着王竑抓住了马顺的头发,看着王竑嘴咬马顺,然后他看见群臣也冲了出来,一拥而上,把马顺团团围住,拳打脚踢。



最后,他看见马顺被打死,就当着他的面。



所有的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那些文质彬彬的大臣们,一下子变成野兽,朝堂之上,皇帝最大,大臣唯唯诺诺,不发一言。这才是想象中的朝堂。



可是现在,满地都是被丢的官帽、官服、腰带,一群近乎疯狂的人在进行殴斗,太监们也早已躲到了一边发抖,哀号声、痛骂声、还有拳头落在人肉上发出的沉闷而可怕的声音。



更让他难以想象的是,不但那些年轻的官员们赤膊上阵,拳脚并用,连一些五六十岁的老臣也提着腰带,颤颤悠悠地走过来对着马顺踩上一脚,中间还不乏一些尚书侍郎之类的高官。



这是幻觉?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442
不可能是真的,这是朝廷,是皇帝与大臣们议事的地方,是大明帝国的中枢,但是现在,这里变成了斗殴场所,变成了擂台,变成了地狱。



如果是噩梦,就快点醒吧!



可是事实提醒了他,这不是在做梦,因为那些刚刚打死马顺的大臣们已经把目标锁定了他,他们睁着发红的眼,死死地盯着他,其中也包括那个嘴角还沾着人血的王竑。



下面的事情越发出乎朱祁钰的预料,大臣们竟然忘记了君臣名分,直接用手指着自己,要他把王振的余党交出来!



反了,要造反了!大臣竟然敢要挟皇帝(代理)!



但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朱祁钰是不可能想到这些礼数的,他吓得浑身发抖,面对群臣的质询,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旁边的侍候太监金英眼看局势危险,这样下去,朱祁钰本人都可能有危险,他立刻派人去找毛贵和王长随。



毛贵和王长随是王振的同党,金英这个时候去找他们,实在是不怀好意。



两人被连拉带拽地拖到金英面前时,还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金英也没有和他们废话,一脚把他们踢进大殿。



此时的大臣们还在威逼朱祁钰,突然看见这两个人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就如同三天没吃饭的老虎见了肥羊,恶狠狠地扑了上去。



毛贵和王长随懵懵懂懂,屁股上挨了一脚,被踢进了朝堂,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见到一群衣冠不整,凶神恶煞的人朝自己冲了过来,然后就被雨点般的拳头和踢腿淹没。



很快,两人也被打死。



此时大殿上三具尸体横列,四处血迹斑斑,大臣们已经歇斯底里,完全失去了控制,在朝堂上四处乱窜,更多的人则是继续朝朱祁钰要人。



有些大臣们觉得还不解恨,便把三个人的尸体挂到东安门外示众,城中的老百姓和士兵也吃够了王振的苦,纷纷上前痛殴尸体。



朝堂上更是热闹,既然朱祁钰没有下令逮捕王振的家人同党,那就自己动手!



大臣们自发自觉地找人去抓了王振的侄子王山,这位为荣华富贵来投奔自己叔叔的仁兄终于了解到了一个真理:



有得必有失。



他得到的是七年的荣华富贵,付出的却是生命。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443
大臣们仍然处于混乱之中,打死了马顺、打死了毛贵、王长随,下面该怎么办呢,难道要一个个把王振的同党们打死吗?



大臣们有的仍然怒发冲冠,破口大骂王振。



也有人不知前路如何,杀掉这三个人会不会遭到报复,只是呆呆地坐在地上。



更多的人则是拥到朱祁钰面前,向他要人,让他下令。



大臣的行为固然出气,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向自己靠近。



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马顺的身份。



毛贵和王长随不过是宦官而已,但马顺却是锦衣卫指挥,我们说过,锦衣卫不但是特务机关,还担任皇帝的警卫。



大臣们没有意识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当着锦衣卫的面打死了他们的长官,为什么这些锦衣卫却毫无行动呢?



这是因为还有一个人在场——朱祁钰。



朱祁钰是当前的摄政,如果没有他的命令,锦衣卫是绝对不敢乱来的,但如果他不说句话就此退朝的话,大臣们的生命安全就很难保证了,因为局势混乱,而锦衣卫中有很多王振的同党(王山就是锦衣卫同知),大臣们打死马顺是自发行为,那么难保没有几个像王竑一样的锦衣卫站出来,在王振同党的指挥下,打死几个大臣,这似乎也可以理解为自发行为。



此时朱祁钰正打算做这样的事情,他已经从最初的震惊中缓过神来,明白了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着这些几近疯狂的大臣和血肉横飞的场面,他害怕了。



朱祁钰选择了逃走,他要逃到宫里去。



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如果朱祁钰真地走了,那么锦衣卫和王振的同党很可能会动手,马顺虽然功夫不怎么样,但他手下的锦衣卫要收拾这些文官还是很轻松的。



但此时群臣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在不断的哭、骂,要朱祁钰给王振定罪。



只有一个人保持了冷静的头脑,意识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



这个人正是于谦。



于谦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他并没有参加斗殴,虽然他也很恨马顺等人,但他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在整个过程中,他只是旁观者和思考者。



他十分清楚,人已经打死了,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要朱祁钰下令,但这位摄政已经被吓得脑袋不清醒了,现在竟然准备逃走,如果让王振余党抓住机会,给参与打人的大臣定下一个杀人之罪(马顺确实无罪),问题就麻烦了。



眼看朱祁钰准备开溜,于谦十分着急,这实在是千钧一发之刻,可是周围的人却一点也不清醒,四处吵吵嚷嚷。



顾不得那么多了!



于谦立刻向朱祁钰跑去,他要拦住这个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444
可是前面的群臣已经排得密密麻麻,于谦无奈,只好用力把人群分开,往前挤(排众直前)。



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在拥挤之中,于谦的衣袖也被拉破,但他终究还是赶在朱祁钰逃走之前拦住了他。



于谦用洪亮的声音说道:“殿下(当时还不是皇帝),马顺是王振的余党,其罪该死(顺等罪当死),请殿下下令百官(基本都动过手)无罪!”



这响亮的声音终于惊醒了朱祁钰,他明白,如果现在不给这些人一个说法,局势将无法稳定,于是他依照于谦的话下达了命令。



大臣们也清醒过来,既然马顺等人已经定罪,那也就没什么事了。



稳定情绪的朱祁钰终于恢复了正常,他接着下令把王振的侄子王山绑至刑场,凌迟处死!



群臣拍手称快, 八月二十三日的这场风波就此平息。



三个人在朝廷之上被活活打死,大臣们一下子从书呆子变成了斗殴能手,老少齐上阵,充分地发泄了自己的愤怒情绪,把朝堂搞成了屠宰场,闹得鸡犬不宁,鲜血四溅,代行皇帝职权的朱祁钰也被结结实实地威胁了一把,弄得狼狈不堪。



大臣被打死,代理皇帝被威逼,居然还是发生在朝廷议事之时,这样的乱像在明朝历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



所以,当群臣们恢复正常,整理自己的着装,检查自己的伤势(大部分是误伤),并走出大殿时,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真是彻底疯狂了一把。



但有一点大臣们是很清楚地,打死马顺之后,锦衣卫已经磨刀霍霍,如果不是于谦在那一刻挺身而出拉住朱祁钰,为他们正名的话,能不能活着走出大殿来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多亏了于谦啊。



当于谦走出左掖门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对他抱以敬佩的目光,如果说在五天前他们对这个怒吼的人还有什么疑虑的话,现在他们已经有了新的共识:



这个人一定能够独撑危局,力挽狂澜。



吏部尚书王直也感触万分,他十分激动地握住于谦的手,对他说道:“国家全靠你了,今天这种情况,就是有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了啊!”(国家正赖公矣,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王振的罪行彻底得到了清算,他的家产被查收,而他的家人也被杀得一干二净,其中还是王山先生最惨,他被割了上千刀才死,这是因为大臣们提议,虽然王振已经死了,但还需要找个人来替代他受刑,方可有个交待(够狠)。



于是,从千里之外投奔王振的王山便替他的好亲戚受了此刑,七年富贵换了个凌迟,真是亏本买卖。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445
说实话,从法理学的角度上来讲,王山、马顺等人并没有明显的罪行,被活活打死似乎没有理由,如果从程序上来说,大臣们的行为应该属于故意伤害致死,绝对算不上是正当防卫。



但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人都是十恶不赦之徒,正是因为他们,朝纲才会如此不振,国家才会如此混乱,数十万士兵才会送命,所以在我看来,当他们出于义愤,打死这些王振同党的时候,他们已经实现了正义。



因为真正的正义,就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最后一个麻烦



军队开到了,粮食充足了,王振的余党也彻底清除了,在于谦的努力下,很多棘手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但他还有最后一个麻烦,这也是最大的一个麻烦:



皇帝还在人家手里呢



很明显,也先把朱祁镇当成了一张信用卡,把大明帝国当成了提款机,只要人还在他手里,他就会不断地刷这张无限额的金卡,直到把银行刷倒闭为止。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想一个解决的方法。



于谦清楚地认识到,朱祁镇之所以会成为也先手中的王牌,不是因为他是朱祁镇,而是因为他是皇帝。



朱祁镇就是论斤卖也卖不到几个钱,但皇帝的这个名分却重如泰山。



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再立一个皇帝。



因为皇帝不是你朱祁镇的,而是大明帝国的,这个名分可以给你,也可以给别人。



换句话说,朱祁镇是不是皇帝,不是朱祁镇说了算,也不是你也先说了算,而是我们说了算。我说你手上的皇帝是假的,就一定是假的。



就算不是假货,也是个过期产品。



天下唯一的皇帝权威认证机构在我这里,想定期领工资?也先,你就别做梦了!



方针已定,那么立谁呢?



最先被考虑的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不过这位仁兄当时只有三岁,别说处理朝政,话都说不好,字也认不全,立他当皇帝就是抓瞎。



唯一可能的人选只有朱祁钰。



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立朱祁钰为皇帝。



皇太后倒是没有什么意见,毕竟朱祁钰也算是他的儿子(非己出),立刻就同意了。



但意想不到的是,朱祁钰推辞了,他说自己不想干这份工作。



这套把戏我们也见得多了,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可以肯定, 朱祁钰先生确实不是虚情假意,他真的不想当皇帝。



太危险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446
当皇帝要率队出征,路途辛苦,运气不好还可能被人家抓去做俘虏,几年回不了家。



这些且不说, 八月二十三日那天发生的事情,更是让他心有余悸,自己手下的这帮人根本不听使唤,而且似乎对斗殴很有兴趣。要是哪天重新来这么一次,没准挨打的就是自己了。



况且目前敌军随时可能攻过来,京城万一不保,这个皇帝也干不了多久,灭国的责任却要担在自己头上。



安全第一,安全第一,这个皇帝,不做也罢。



可是事情已经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不做不行!



于谦不由得他不做皇帝了,国家到了这个地步,必须立一个皇帝,你朱祁钰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必须要做!



而于谦的理由也很充分:“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说的是真话。



于是,在于谦和其他大臣们的坚持下,朱祁钰终于“自愿”了。



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六日,朱祁钰正式即大明皇帝位,定年号为景泰,第二年为景泰元年。



而朱祁镇先生的皇帝身份自即日起失效,改为太上皇。此后凡新旧皇帝冲突者,均以新皇帝为准。



坐在皇位上的朱祁钰想必是不太安心的,他这才明白,皇帝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要你干你就要干,不干也不行。



要处理政务,要承担风险,要对大明帝国负责,千头万绪的事情摆在眼前,不能偷懒、不能怠慢,即使做对了很多事,但只要在一个问题上出现纰漏,就可能前功尽弃,遗臭万年。



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啊。



从朱祁钰先生推辞干皇帝的行动上看,他是认识到了这些的,但同时,他也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皇位的魔力。



如果干皇帝这么不好,为什么从古自今,还有那么多的人不惜性命,积极参加竞争,要做这份工作呢?



因为做皇帝虽然辛苦,却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感,最有权威的工作,天老大,我老二,君临天下,谁敢不服!



事实证明,封建皇权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且成瘾性极大,一旦尝试,极易形成药物性依赖,无有效方法自动根除,易复吸。



唯一的戒除方法是死亡。



朱祁钰和他的哥哥一样,也是个温和的人,兄弟俩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很好,如果没有意外,朱祁镇会一直做他的皇帝哥哥,朱祁钰则是安心作一个藩王弟弟,逢年过节弟弟会登门给哥哥拜年,互致问候。



但历史的机缘巧合,将兄弟俩人推到了十字路口。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447
朱祁钰带着不安的心情登上了皇位,并尝试了皇权的第一口滋味。



奇迹并没有发生,他毫无例外地进入了成瘾者的行列。



从此,任何敢于触碰他权威的人都将成为他的敌人,朱祁镇也不例外。



无论朱祁钰将来变成什么样子,至少在目前,于谦终于解决了这个最棘手的问题,他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防守北京的任务上了。在他的努力下,京城人心渐渐稳定下来,军队的素质装备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时,无论是京城的大臣还是老百姓和士兵,都已经有了对抗强敌的勇气和决心,他们开始相信,即将到来的这个敌人并非不可战胜,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并非只是幻想。



这种信心和勇气来自于站在他们背后的那个人——于谦。



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于谦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所有的人都相信,这位兵部尚书有能力带领他们击败任何敌人。



谦之所在,必胜!



从八月到九月,于谦不断地忙碌着,大到粮食储备,军队训练,小到城内治安,修补城墙,所有的问题都要他来处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没有休息日,没有假期,因为他很明白,现在他正在和时间赛跑,多争取一点时间,多做一点事情,胜利的把握就大一分。



到了九月下旬,京城的防卫基本完善,各大小关隘,要塞据点,都安置了人员防守,所有抽调军队经过严格训练,已经有了与也先的精锐骑兵决战的能力。士兵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等待着也先的到来。



惊慌失措,士气全无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勇气又回到了城内士兵们的身上,他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握着手中的武器,期待着也先的到来,期待着为土木堡死难的人们复仇。



也先,来吧,我等着你!



试探

也先最近比较烦。



近几天,他经常会到弟弟伯颜帖木尔的营帐去转转,当然不是看他的弟弟,而是去看那个人质——朱祁镇。



每次看到朱祁镇的时候,也先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无价之宝。



有了这个人,就能不断从大明帝国那富庶的国库中拿到金银财宝,因为这个人是大明帝国的皇帝,为了赎回他,大明会交出所有的财富,但他却不会把朱祁镇还给大明。



有这么好的一张长期饭票,干嘛要一下子兑现呢,整存零取不是更好吗?等到钱不够花了,就去找对方要,而他们是不敢不给的,今后就不用再为钱发愁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448
所以,他经常会巡视这个叫朱祁镇的人,每一次的巡视都会让他十分开心,因为他明白,他正在巡视着自己的财宝。在他的眼中,朱祁镇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堆金灿灿地黄金和白花花的白银。



定期拿钱,一呼百应,衣食无忧。



这就是也先梦想中的幸福生活。



当然,只是梦想中的。



最初的生活是甜蜜的,他告知了人质家属,并且索取赎金,不多久,就有人送来了大批金银珠宝,他全部笑纳后,做出的反应自然不是放人,而是接着索要。



在他看来,皇帝在自己手中,对方一定会乖乖听话,把大明的国库全部搬到自己这里来。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要求付赎金的要求提出了多次,却迟迟没有人来,别说金银财宝,连个铜钱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一天、        两天、三天、也先就这样在树边不停地等待着,可那撞树的兔子就是不来。



渐渐地,也先开始烦躁起来,他恨不得自己带着朱祁镇到边关去喊:“你们的皇帝在这里,拿钱来赎!”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也先的耐心也达到了极限,莫非他们不想要自己的皇帝了?



不久之后,消息传来,大明帝国已经另立了皇帝,现在手上的这个已经过期作废了。所谓的皇帝朱祁镇已经有了新的称谓——太上皇。



过期作废了?不能用了?



也先并不一定知道所谓太上皇是怎样的一个设置,但从大明的态度来看,他很清楚,朱祁镇已经是个废物。他的生死也已经无关紧要,留在这里浪费粮食,要是杀了他,估计大明会比自己更加高兴。



你要杀朱祁镇?好啊,正好给我们省事,就这么定了,您受累了,早点动手吧,我们都盼着这一天呢!



虽然稍显夸张,但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



废物利用



其实在也先向明朝索取赎金的同时,他还企图利用朱祁镇去骗开城门,具体操作方法是:



兵临城下,并不开打,先叫守将在城头说话,然后把朱祁镇领出来给城内的人看,并传达所谓皇帝的意旨,打开城门。



也先的如意算盘就是兵不血刃地攻克城池,反正有皇帝在手中,不用白不用。



这一招十分狠毒。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449
要知道,边关的将领们平日和也先交道打得多,自然是不会乖乖投降的,但现在皇帝大人就在城门前训话,是听还是不听呢?打开城门自然是不行的,但如果不答应朱祁镇的要求,以后的处境就很难说了,要是这位俘虏兄将来回去继续作了皇帝,自己岂不是要背上个大不敬的罪名?





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也先经常会带着朱祁镇四处叫门,企图打开一条通道。



但同时要说明的是,这条计策并不是也先自己想出来的,而是那位叫喜宁的太监的主意,也先虽然在战场上十分狡猾,毕竟还是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像这种阴谋诡计,他是不太精通的。喜宁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



这也算是老传统了,无论哪个朝代,汉奸从来都不是稀有动物。



也先对喜宁的意见十分赞赏,便准备把这一套用在他窥视已久的两个目标上。



这两个目标分别是宣府和大同。



有些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在我们前面的叙述中似乎有一个不太合乎情理的地方:也先在土木堡击败二十万明军,这一胜利已经彻底击溃了明军主力。可以说当时正是最好的进攻机会,因为明帝国短时间内已经不可能找出一支大规模的军队来对抗也先了。



但奇怪的是,也先却没有继续进攻,而是收拾好东西回了家。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虽然明军主力被击溃,但通往京城的大门却始终关闭着,这就是宣府和大同。守住了这两个地方,就守住了京城的外围防线。



宣府和大同有很多军队吗?



没有,这两个地方的驻军并不多。但也先并没有乘胜进攻,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的部队也不多,而且这两个地方城防坚固,并不好攻,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这两个地方都各有一名强悍的将领镇守。



这两个连也先都怕三分的人,就是郭登和杨洪。



其一、大同镇守者郭登



郭登,智勇双全,小心谨慎,而且是个高干子弟,他的祖上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定侯郭英,承继着祖先的光荣传统,他也一直干着武将这一危险的工作。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是等闲之辈,在他守护下的大同,是也先完全无法逾越的障碍。



事实上,在土木堡事发的时候,郭登还不是总兵官,他是凭着自己的表现才获得大同最高镇守者的职位的。



土木堡失败之时,大同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当时情况十分复杂,城内士兵慌乱,人心惶惶,加上还有也先军队不断地发动小规模进攻,大家都认定大同也守不了多久。时任总兵官刘安能力不足,无法处理防务,稳定军心。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450
此时郭登挺身而出,他亲自带领士兵整顿防务,慰问受伤士卒,鼓励他们继续作战。但当时的士兵们士气十分低落,郭登的这一行为并没有赢得多少人的信任,反而招来了不少风言风语。很多人认为,像郭登这样有背景的人,就算也先攻下了大同,士兵们送了命,他还是能够活着回去接着当官。



这些话也传到了郭登的耳中。



不久之后的一天,郭登召集士兵们,神色严峻的注视着他们,并当众拔剑立誓:



“请诸位放心,我誓与此城共存亡,要死我陪你们一起死!”(不使 诸君独死也)



在郭登的勇气感召下,士兵们众志成城,撑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



此后,郭登正式为任命为大同总兵,守护住了这道大明帝国最重要的门户。



其二、宣府镇守者杨洪



杨洪,人称正统年间第一智将,性格冷静镇定,屡出奇谋,作战之时极为狡诈,善用佯攻,经常用少量兵力搅得也先军鸡犬不宁。此外,他还擅长守护城池,也先进攻多次,都被他轻易击退,到后来,也先只要听到杨洪的名字就头疼,尽量避免与其交战。



现在也先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武器去制服这两位大将,他相信只要朱祁镇站在城下喊一声,这两座城池就会兵不血刃地归他所有。



当然,这只是也先的想法而已。



八月二十一日,也先挟持着朱祁镇开始了他的“撞门”计划。



也先首先到达的地方是宣府,这也是他以前经常来的地方,当然,每次迎接他的不是擂石就是弓箭。有时杨洪还会站在城头,面带微笑,十分有礼貌地手持火铳发射子弹为他送行。



但这次不同了,因为我手里有大明皇帝,杨洪,你还笑得出来吗?



志得意满的也先胁迫朱祁镇,发出了命令,要宣府守军开门。



开门自然是引狼入室,但皇帝(当时还是)下了命令,不开门似乎又于理不合。



智将杨洪会如何应对呢?



城内守军(实际上就是杨洪)的应答实在大出也先的意料。



“天色已晚,不敢开门!”(天已暮,门不敢开)



这就是杨洪的智慧,典型的外交辞令,管你是谁叫门,我只当不知道,反正政策规定晚上不能开门,如果有何意见,可以向本人上级部门(具体说来是兵部)投诉反映。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451
也先气得鼻子冒烟,接着胁迫朱祁镇,命令杨洪亲自出面说话。



这也是一招狠棋,杨洪无论怎么嚣张,真的见了皇帝,也不敢当面违抗命令。



可是城里的回答差点让也先从马上摔下来。



“杨洪出差了!”(镇臣杨洪已他往)



我相信,此刻的也先是十分痛苦的,这种痛苦并不在于他没有能够攻克宣府,而是因为他又被杨洪耍弄了一番。



杨洪真的出差了吗?自然没有,此时,他正手持宝剑,一边站在城下指挥城上的士兵答话,一边厉声对士兵下令:“出城者斩!”



也先就此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出发,去大同!



可是郭登也不是省油的灯啊。



到达大同之后,也先吸取了教训,直接命令朱祁镇找郭登说话,朱祁镇在胁迫之下,只能让人传话,让郭登开门。



郭登不开门。



一来二去没了结果,朱祁镇只好派人传话说:“我与郭登有姻亲关系(朕与登有姻)《注,此处待查》,为何如此拒我啊。”



朱祁镇也真是没办法了,估计刀已经架到了脖子上,连这样的话也说出来了。



话已说到这个份上,郭登还能毫无反应吗?



郭登确实有了反应,不过是个比较强烈的反应:



“臣奉命守城,其他的事情不知道!”(不知其他)



于是,也先又一次被无情地拒绝了。



郭登,你好样的,算你狠,今天先回去,下次再来!



之后的岁月对于也先来说是艰苦的,他带着朱祁镇四处旅游,却没有一个地方接纳,赎金也从此了无音信,而大明也新立了朱祁钰为皇帝,手上的这个已经过期作废不值钱了。



难道就此了事?



哪有那么容易!也先决定,即使手上的这个皇帝不值钱,毕竟还有威信,对边关守将还是有一定的威慑作用的,继续带着他去撞门!



郭登的大同他是不敢再去了,毕竟这位仁兄已经撕破了脸,所谓“不知其他”言犹在耳,去了无异于自取其辱。



还是去宣府吧。



可是事实证明,杨洪也是个软硬不吃的人,前后去了三次,都被赶了回来。 到后来,也先便胁迫朱祁镇写信给杨洪,让他开门。



可是杨洪做得更绝,他收到信之后,连看也不看,就加上封印,派人送给京城的朱祁钰,而朱祁钰给他的答复是:“这些都是假的,今后收都不要收!”(伪书也,自今有书悉勿受)



说你假,你就假,真的也是假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452
攻击!攻击!



也先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一个多月的时间,他没有拿到多少赎金,喜宁的计策又完全行不通,被人像傻子一样赶来赶去,实在是面子丢尽了。



他已经对身边的这个喜宁失去了信心,事实证明,他所说的这些方法完全行不通。



既然行不通,那就用我的方法!



战争的意念冲上了也先的大脑,他的血液开始沸腾。



不就是拔剑出鞘吗!? 不就是冲锋陷阵吗!?



他鄙视地看着那个叫喜宁的叛徒,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个卑劣的小人而已。



不需要再耍什么阴谋诡计,不需要再靠投机取巧!



要恢复大元的天下,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集中所有的士兵,备好行囊,整装上马,拔刀,冲锋!



目标,京城!



也先并不是傻瓜,他没有带领军队去攻击宣府和大同,郭登和杨洪这两位猛人他是惹不起的,于是他决定绕路走。



他已经选好了突破口,他相信,从这里他能够打开通往京城的大门。



也先选择的突破口,正是当时王振所放弃的行军目标——紫荆关。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一日,也先率领所有精锐兵力,向着最后的目标挺进。



当然,他不会忘记带上朱祁镇,虽然他已经不是皇帝,但毕竟还是太上皇,起码还可以用来挡挡刀剑,做个掩体。



也先的军队十分强悍,骑兵以猛虎下山之势直扑紫荆关,在喜宁的引导下(所以说叛徒最为可恨),也先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攻破了这座关口,守备都御史孙祥战死。



这里要插一句,按说孙祥死后,应该追认荣誉,就算评不上什么光荣称号,起码也该是因公殉职,但他却在死后被草草火化(焚之),什么也没有得到,英雄得到如此下场,全拜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一位老朋友所赐,这位老朋友就是言官。



孙祥战死之后,有一些言官不经过调查研究,就胡乱发言告状,说孙祥是弃关逃跑,结果在战后,不但没有给孙祥开追悼会,反而直接把他的尸体烧掉,就此了事,实在是比窦娥还冤。



一年之后,孙祥的弟弟上书为哥哥辩解,朱祁钰这才了解到真实情况,给他的家人补发了抚恤金(诏恤其家)。



在大明王朝的紧要关头插这么一句,不单是为孙祥讨个公道,同时还要告诉大家,那些以直言敢谏留名青史的御史们,绝对不能一概论之。



说起御史大家可能会想起那些打死不低头,直言不讳的伟大人物,其实明代言官中有很多人品行极端恶劣,纯粹是为名而骂,为骂而骂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453
这种败类言官并不少见,在后面的历史中,我们还会认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并揭开他们脸上的面纱,显示他们的丑陋真面目。



言官的问题以后再谈,还是先来看看风雨中飘摇不定的大明帝国吧。



紫荆关是京城的门户,此关被破,震惊了京城,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京城从此将无险可守。



兵临城下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十一日,北京城头的士兵正在巡哨,突然,满天的尘土呼啸而来,随后传来的是急促的马蹄声和叫喊声。



出人意料的是,城防士兵们并不惊慌,反而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因为他们都十分清楚来的是什么人,以及来干什么。



该来的迟早会来的。



城外瓦剌军主营



也先的情绪已经高涨到了极点,两个多月前,他在土木堡击溃了明军二十万大军,立下不朽奇功,还活捉了明朝皇帝,事后他才得知,这二十万大军已经是明朝的最精锐部队。



既然明军最强部队都被自己轻易打垮,所谓的三大营也已经全军覆没,明朝还有什么能力和自己对抗?



这次出征的进程更加增强了他的信心,此次他一路攻击前行,只用了十一天就打到了京城,此刻,这座宏伟的帝都已经完全暴露在也先的面前。



在也先看来,进城只是个仪式而已,他不相信主力已经被击溃的明军还能做什么样的抵抗(视京城旦夕可破)。只要叫喊两声,吓唬一下,城内的人就会吓破胆,乖乖地出来办理城防交接。



在攻击前的军事会议上,他自信地看着部落的其他首领们,用洪亮的声音告诉他们,眼前的这座城市不堪一击,大明的壮美河山,无数的金银财宝、古玩希珍都将归瓦剌所有,伟大的大元帝国将再一次屹立起来!



“京城必破,大元必兴,只在明日!”



据说以前曾有一些餐馆会在门前挂上一块牌子,写着“明日吃饭不要钱”七字。



当然,这些饭馆绝对不是慈善机构,因为那块牌子上的日期永远都是“明日”两个字,而这个明日是永远不会到来的,如此做法不过是拿穷人开心而已。



历史已经证明,也先的这个明日最终也没到来。他又被耍弄了一回,但这次耍弄他的不是杨洪,而是命运。



六天后的也先可能会奇怪,自己的兵力强过土木堡之时数倍,且士气高涨,士兵强悍,最终为什么会失败?



其实这个问题不用别人回答,他的祖父马哈木先生应该知道答案。



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因素,是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454
就在一个月前,也先眼前的这座城池还是那样的不堪一击,那样的柔弱,经常还有外逃的百姓和士兵,但仅仅过了一个月,这里又恢复了帝都的气势,守城的士兵已经为也先的到来等待了很久,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很多东西,有仇恨,有兴奋,有焦虑,也有恐惧。



但并没有畏缩。



他们的眼神中透露的信息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我们不会后退。



在这个月中,京城发生了很多变化,兵多了,粮足了,防护增强了,但最根本的变化却绝不是这些。



真正的变化在人们的心中,透过失败的阴云,他们已经从开始的绝望中走了出来,并逐渐相信自己终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是意志和信念的力量。



这才是那些守护京城的人们最为强大的武器。



当然,当时的也先是意识不到这些的,毕竟到目前为止,他还是很有信心的,他绝对想不到,自己前进的步伐和恢复大元的梦想将在这里被一个人终止。



一个有勇气的人。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八日,兵部尚书于谦下达总动员令。



决战的信念



得知也先进军紫荆关后,于谦敏锐地判断出,这次也先的目标是京城。



虽然现在京城内的士兵数量已经将近二十万,但毕竟作战经验不足,为以防万一,他立刻下令派出十五位御史去各地征集士兵充任预备队。到十月八日,全部兵力集合完毕,总计二十二万人。



勉强够用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也先的兵力总计也不过几万人,为什么城内有二十几万人还只是勉强够用呢?



这是由具体情况决定的,绝不是于谦的能力不行,当年的朱文正能够以数万人马挡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是因为洪都城池不大,陈友谅虽然兵多,但在同一时间内无法全部展开,只有一批批地上,其实际攻击效果并不好。



但现在于谦守卫的是京城,是大明王朝的首都,这是真正的大城市,并不是比较大的城市(比如铁岭)。



也先攻击的目标是北京外城九门,此九门分别是:



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



这九门的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二环到三环之间,当年的北京虽然远远比不上今天北京市的规模,但也是相当大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455
简单做一个除法会发现,每个门的守卫兵力也就在二万人左右,而也先的兵力在单一攻击其中一门时是占据优势的。更大的问题在于,也先的士兵素质要强于明军,而且几乎全部是骑兵,机动性很强,一旦打开缺口,就能够立刻集中兵力攻击。



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单决定于人数,还有机动力。



所以明军虽然在总的人数上占优,但平均到每个门的防守却是不折不扣的劣势。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只要一平均就会原形毕露。



这就是于谦所面临的形势,敌军十分强大,己方兵力虽然也不少,但并不占据优势,形势并不乐观,但与此同时,于谦也找到了一个得力的助手,这位助手将帮助他完成防御北京的任务,并成为他的亲密战友,并肩作战。



当然了,于谦绝对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位助手在八年后还会做出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致自己于死地。



从战友到敌人,从朋友到对头,那位完成这一戏剧性转变的亲密助手,就是石亨。



石亨,陕西渭南人,父亲就是武官,他承袭父业,也干了这一行,此人自幼好勇斗狠,极为骁勇,被称为正统第一勇将,与杨洪并称。



据说在石亨年青时,一次去街上玩,被一个算命的盯上了,那位算命先生抓住他仔细端详,以极为惊讶的口气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如今太平盛世,你怎么会有封侯的面相!”



且不说这个故事是真是假,算命先生有没有收费,但起码他总结出了一个规律:



乱世方出英雄。



话虽如此,但正统十四年七月身处阳和的石亨却绝对不能算是个英雄,因为那个时候,他正在逃跑。



数万大军全部覆灭,主将被杀,也先的骑兵肆无忌惮地踩踏着明军的尸体,这一切的一切全部发生在石亨的眼前,可是他无能为力,因为他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逃命。



作为统兵的将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统领的军队被敌人歼灭,士兵被残杀、被俘虏,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对于一个武将而言,这是最大的侮辱和折磨。



窝囊,真是窝囊啊。



窝囊的石亨活着回来了,然而等待着他的并不是安慰和抚恤,由于他也是军队主将之一,根据军令,他要负领导责任。于是他被罢免职务,贬为事官。



在他人生最为失意的时候,于谦帮助了他。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456
在于谦看来,这个失败的将领并不是无能之辈,只要能够善加使用,他是能够成就大器的。



事实证明,于谦的判断是正确的,石亨将成为一柄锋利的复仇之剑,插入瓦剌的胸膛。



也先的军旗在城外飘扬,蒙古骑兵们在城前骑马来回驰骋,向城内的明军显示着他们的军威,八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终于又回到了这个地方。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相信,在不久之后,他们将再次成为这里的主人。



也就在几乎同一个时刻,城内的于谦正在召开他战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



参加会议的包括朝廷的主要大臣和石亨等防卫北京的武将,这是一次气氛压抑的会议。因为与会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现在敌军已经兵临城下,只有战胜敌人,才能保住帝都,才能挽救国运,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会议就在这样的气氛下开始,首先讨论的是如何退敌的问题。



石亨发言认为,在目前的局势下,敌军的实力要强于明军,要想退敌,最好的方法就是坚壁清野,等待敌军疲惫,自然就会退军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也先的士兵并不是机器人,他们也要吃饭,只要坚守城池,等到他们吃光了所有的粮食,自然是要走人的。



石亨深通兵法,他的这个提议也是行得通的。



大多数人支持



只有一个人反对



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石亨的提议应该是会获得通过的。但这次,即使赞成的人再多也没有用,因为这个反对的人手中掌握着否决权。



此人正是于谦。



于谦是兵部尚书,也是会议召集人,在这个会议上虽然谁都可以说话,但只有他说了才算数。



他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也先率大军前来,气焰已经十分嚣张,如果坚守不出,只会长他们的气焰,我大明开国至今已近百年,昔日高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纵横天下,横扫暴元,我辈岂惧小小瓦剌!”



他环顾周围众人,停顿了一下,厉声下达了他的第一道命令: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众臣鸦雀无声。



确实也不用说话了,反正我们说了也不算,你看着办就是了。



于谦接着下达了他的第二条命令:



“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457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文臣们万万想不到,平日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于谦竟然如此强悍,军令之严厉,前所未闻,甚至连战场杀惯了人的石亨也感到心惊。



还没等他们喘过气来,于谦那沉稳又富含威严的声音再次响起:



“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



“安定门,陶瑾!”



“东直门,刘安!”



“朝阳门,朱瑛!”



“西直门,刘聚!”



“镇阳门,李端!”



“崇文门,刘得新!”



“宣武门,杨节!”



“阜成门,顾兴祖!”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停了下来。



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停顿,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还有一个门他没有说,这个门就是德胜门。



德胜门是最为重要的门户,因为它在北京的北面,且正面对着也先的大军。一旦开战,这里必然是最为激烈的战场。



这里实在不是个好去处啊。



众00人0并0没0有0等0待0多0久,因0为0于0谦0很0快0就0说0出0了0镇0守0者0:



“德0胜0门,于0谦!”



他用坚定的眼光看着每一个人,这种眼光也告诉了众人,他没有开玩笑。



文武大臣们又一次吃惊了,可让他们更吃惊的还在后面,因为于谦马上要颁布的是一道他们闻所未闻的军令。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军战连坐法,此后的明代名将大都曾采用过这一方法。



听到这杀气腾腾的语言,众人仿佛不认识这个正在说话的于谦了,就在一个月前,他还是一个从未指挥过战争的书生,还是儒雅的文官,是一个言谈温和,脸上始终保持着沉着镇定的表情的人。



此刻的于谦依然沉着镇定,却似乎变了一个人,他已经成为了一位意志坚定,果断严厉的战场指挥官。



在残酷的战场上,弱者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只有最为坚强、刚毅的强者才能活下来,并获取最后的胜利。



于谦就是这样的强者。



看起来会议要谈的问题已经谈完了,似乎也该散会了,正当众人庆幸从于谦那令人窒息的军令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于谦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



最后一道命令



于谦把手指向了兵部侍郎吴宁,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 本帖最后由 飞扬在天 于 2008-7-13 21:5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458(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58]

听到这道命令,连石亨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武将也被震惊了,这就意味着但凡出城者,只能死战退敌,方有生路,如果不能取胜,必死无疑!



真的豁出去了



所有的人都惊讶地看着于谦,他们这才意识到,于谦这次是准备玩命了,不但玩他自己的命,还有大家的命。



于谦毫无惧意地看着这些惊讶的人,对他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上皇被俘,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到了如此境地,难道还有什么顾虑吗,若此战失败,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辙,诸位有何面目去见天下之人!”



“拚死一战,只在此时!”



于谦是对的,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如果失败,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大明的国运也将从此改变。



这场战争,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



所以于谦为守护城池的人和他自己留下了唯一的选择:



不胜,就死!



与会众人终于散去了,于谦也回到了他的住处准备出发作战,之前那坚定强硬的讲话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他要做的,是实践他许下的承诺。



自古以来,发言演讲是容易的,但实干起来却是艰难无比。很多人口若悬河,豪言壮语呼之即来,能讲得江水倒流,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却是一无是处,瞻前怕后。



古代雅典的雄辩家们口才极好,擅长骂阵,指东喝西,十分威风,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长枪一指,便把他们打得东倒西歪,四散奔逃。



辩论和演讲从来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



下命令是容易的,但最终的目的是要击败敌人,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无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所以对于于谦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于谦看着房中准备齐备的盔甲,他知道,不久之后,他就要脱下身上的公服,穿上这套只有武将才会穿的铠甲,第一次走上战场。



于谦,你真的毫无畏惧吗?



不,我畏惧过,我并不是武将,我没有指挥过战争,没有打过仗,没有亲手杀过人,在过去二十余年中,我的工作只是在文案前处理公务和政事。



那你为什么要站出来挽救危局,指挥战争?



在我看来,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走上战场,去指挥你从未经历过的战争?



是的,我已经准备好了,少年时,我曾立志做一个像文天祥那样的人,无论寒暑,我在孤灯下苦读不辍,踏入仕途,我曾青云直上,也曾郁不得志,曾经登堂入室,也曾身陷牢狱,经历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我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我已无所畏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水易网[水处理技术论坛] ( 京ICP备05078561号 )

GMT+8, 2024-11-24 07:30 , Processed in 0.0604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