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是一个专题回顾性质的,可供参考。 《中国经济周刊》
4 N4 [5 I$ }( w' Bhttp://finance.qq.com/a/20130115/001589.htm
8 ~, R4 |4 C& d; P; U3 i* ?" y3 `$ _8 n
' U1 r. U: d1 R) R6 f! _- U' W% P5 V6 u
4 K9 W$ D: Y5 |. H+ X, P$ Y0 H, ^* k
4 H# g( T( Y- r9 j- y& ]% D( b* ?9 a: {- _% B% b# `
1908年,清朝末期,在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自来水事业发端。 拧开龙头,清水如注,咕咚咚下肚,自来水被视为方便、洁净的伟大发明。 百年后,4000余家自来水厂,每天供应6000万吨自来水,覆盖全国4亿多县级以上城市居民,水质安全,重若泰山,关系国计民生。 然而如今,自来水却面临前所未有的质疑和猜测:一边是各地政府“各项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声明,一边是专家20年不喝自来水的现身说法。 老百姓想知道:中国的自来水真的安全吗?要用多久,我们才能喝上真正符合饮用标准的水? 《中国经济周刊(微博)》记者采访各方专家后了解到,从水源地到水龙头,我国自来水流经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明确国务院将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进行考核。 水资源的节约、管理和保护,以及相关制度的建设,将作为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卫生部、住建部二龙治水的管理现状之下,专家所呼吁的水业市场化改革能否实现?水改的“深圳模式”是否可以在全国推广? 哪些环节影响自来水品质 赵飞虹,58岁,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爱迪曼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 她的丈夫,李复兴,73岁,曾在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饮用水产业委员会任职。 今年1月初,二人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个“北京市最会喝水的家庭”透露:他们20年不喝自来水、只喝矿泉水。 在公众的激烈反应下,北京自来水集团出面表态,北京自来水符合国家106项水质标准,请市民放心饮用,并称北京水质全国最好。 赵飞虹随后公开表示,不喝自来水不是因为自来水不安全,而是觉得喝矿泉水更健康。 北京如此。全国各地的水质安全情况如何呢? 水源:合格率70%还是50%? 每一滴水,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 几乎所有专家都一致表示,水源污染,是自来水水质安全最大的问题。如果源头污染,就会导致后续环节负重难行。 76.5%和70%,城市饮用水水源合格率方面最常出现的两个数字,前者出自环保部《201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后者曾被卫生部、水利部、住建部等公开提及和使用。 但从事水处理研究30余年,并曾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职10余年的资深水质安全专家白康(化名)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饮用水水源合格率不足50%。” 哪个数字更符合实际? 2002年6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正式实施。根据标准,地表水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一、二类为饮用水,四类为工业用水和娱乐用水,五类为农业用水和景观用水。争议就出在三类水上。 标准论述:“三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三类水不能饮用。”白康认为,三类水含有较高的有机化合物,在检测项目上,此项指标被量化为化学需氧量,也称耗氧量(COD)。“三类水的COD含量在4~6毫克/升,但我们的常规处理工艺只能处理数值在4毫克/升以内的水。” 有机化合物总量超标所引起的反应是复杂多样的。白康介绍说:“美国环保总署曾发布报告指出,有机化合物有可能致癌、促癌、导致突变,也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和生育能力。” 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专家刘睿(化名)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剔除三类水源,“中国城市水源的真正合格比例会大大降低。” “水源污染太厉害,仅靠一、二类水,量不够,也不现实。”刘睿坦承,在京津沪广等多地水困的巨大压力下,顾不上“吹毛求疵”了。 刘睿认为,标准不断放宽,水源不断恶化形势严峻。“城市里的工业排污,农村里的农药污染都在进入水源,雨水浸透后,污染不断扩大,很难逆转和修复。” 安全水源已成为稀缺资源。在白康看来,地大物博的中国“清水”越来越稀缺。“北方水量不足,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后普遍出现硝酸盐超标现象,容易诱发血斑病。南方水系发达,但一些湖泊河流被圈为水产养殖场,饲料中含有的大量蛋白质长期积累,导致氮磷超标很常见。” 偶尔在深山老林,可见清澈见底的山泉水,白康都忍不住“连喝带拿”,“干净的水源成了奢侈品。” 推广深度处理工艺,钱从哪来? 直饮水,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 “中国内地还没有一个城市能实现直饮水,都需要烧成开水以后才能饮用。”刘睿笑称,“总宣传喝生水不卫生,这是最大的谎言,在欧美国家,很多城市都可以直饮自来水。” 然而,即使烧成开水,能杀死的也仅是微生物污染,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仍然存在,甚至因为高温加热而进一步产生化学变化,加强沉积和突变。 如何处理?专家们给出的一致答案是——深度处理工艺。 2009年,住建部对全国4457个水厂进行了大排查,但具体调查数据至今仍未公布。据参加此次调查的专家刘睿透露,全国水厂中有75%采用常规处理工艺,23%采用简易处理或未经处理,采用可以有效去除多种污染物的深度处理工艺的水厂仅为2%左右。 “由于水源污染,全国至少80%以上的水厂都迫切需要采用深度处理工艺提高自来水质量,但实际采用的只有2%。”刘睿介绍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的部分水厂上马了深度处理工艺,但仍因管道老旧等原因无法实现直饮水。 广为应用的常规处理工艺已诞生百年,被称为经典“四部曲”——絮凝(加聚合氯化铝)、沉淀、过滤(通过石英砂、卵石等)、消毒(加氯气等)。 随着水源地污染的逐步恶化,“四部曲”也在不断加量加价,经常出入各大水厂的白康,用“大型化工厂”来形容她的所见所感,数以吨计的化学药剂被倾倒到蓄水池中,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水被输送到千家万户。 “烧水后经常可以看到壶底有大量的白色沉淀,有絮凝物,这就是俗称的消毒剂越用越多的缘故。”白康说,即使如此,水也并没有真正“消毒”。 想要彻底“消毒”,有两种“升级”办法需要同时采用。 第一是生物氧化,添加臭氧和活性炭,通过二者的吸附作用,减少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香港就采用了这种过滤方法。”赵飞虹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介绍说,与广东同样引流珠江水的香港自来水厂采取了生物氧化技术,所用消毒剂很少,水质也更好。 第二是超滤膜处理,通过微孔过滤膜的筛离作用,将含有杂质的水进行过滤,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安全有效的水处理方法。“北京郭公庄自来水厂,也就是第十自来水厂,就采用了这个工艺。”北京供水协会水质工作部部长、原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北京监测站站长樊康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介绍说。 可是,真正“升级”的水厂凤毛麟角,即使在“全国水质最好的北京”,同时采用两种“升级”办法的也仅有北京第三、第九和第十自来水厂。刘睿表示,资金不足,是技术革新的根本性难题。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占生曾算过经济账:技术革新后,每立方水成本上升0.3元左右,加上管道硬件投资,每立方水成本共计上涨0.5元左右,如果按照县级以上4000余家水厂日供6000万立方水计算,每年成本增加200亿元左右。 钱从哪里来?“靠财政拨款压力太大,提高水价又容易引发老百姓不满。”在进行全国水厂普查时,刘睿发现,很多县级水厂经营困难,连消毒剂都不舍得用,堆放在蓄水池边,应付上级检查,更何况“出血革新技术”。 为提高水质,部分单位和居民区在管网末梢增设了局部处理系统。“加净水设备,或者自己搞紫外线消毒,但效果良莠不齐。”赵飞虹发现,很多房地产商以此为由提高房价或物业管理费,但实际效果难以验证。 第三方检测将提高可信度 “各项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承诺常出现在各地地方政府的口中,但它并不能平息公众的怀疑和担忧。 今年1月15日起,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将首次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供水水质信息,每季度一次。显然,在猜测和质疑声中,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希望通过信息公开赢取信任和支持。 但专家们并不买账。“意义不大。”刘睿认为,这是一次进步,但不解决“自监自测”的问题,可信度仍是软肋。 目前,我国水质安全施行“三级监测”制度:第一级,在生产一线,由工人每半小时进行一次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消毒剂、浑浊度等感官指标;第二级,由水厂化验室每日进行一次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微生物、有机化合物等9项指标;第三级,由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进行检测,主要项目包括自2012年7月1日起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规定的106项监测内容。 “三级监测”制度看似严丝合缝,但“所有监测程序都是在水厂内部完成的,所谓的监测中心,包括住建部水质中心的国家监测站和地方监测站,实际都是地方水厂的内部水质监测部门。”白康称之为“两块牌子,一班人马”。 除了“三级监测”制度,供水企业的主管单位住建部每年还会进行一次省级交错检查。樊康平介绍说:“为了以示公正,县级以上全部城市进行交叉监测,比如A省监测B省,B省监测C省,A、B省不能互派。” 但作为主管单位,住建部同样是利益相关方。 2009年,全国水厂普查数据并未公开。2012年5月,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总工程师宋兰合曾透露,2009年全国普查涉及的4000余家水厂中有1000余家出厂水质不合格,引发了公众普遍关注。 随后,该机构主任邵益生称,2009年水质普查合格率为58.2%,但2011年住建部又对占全国城市公共供水能力80%的自来水厂出厂水进行了抽样检测,水质达标率为83%。 最后的关卡是卫生部下属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市、县都有各级疾控中心,每年做一到两次的水质全分析。”曾多次参与此项工作的白康介绍说,作为“局外人”的疾控中心成为最客观公正的检测方。 但据白康介绍,监测结果并非公开,而是交由各地政府部门,“政府说能公布再公布。” 此外,疾控中心也并非真正身处“局外”。据白康了解,除中国疾控中心外,各省、市、县级疾控中心的财政拨款并非由卫生部下拨,而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既管着水厂,又管着疾控中心,它会不会有顾虑?尤其是监测结果不乐观的时候”?白康说,从未见过有监测报告说某地水质不好。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那么无形中,某些地方政府就可能会成为利益中转站,把水厂和疾控中心拉到了一条船上。 多年来,业内专家都在积极呼吁“第三方检测”。“不是监察测量,而是检查测量。”在水质检测实验室工作的赵飞虹解释说,“由中立的实验室承担检测任务,政府、水厂、公众都可以拿样本到这里检测,实验室只是技术部门,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 但现实是,“我们实验室可以检测,但结果很容易被官方推翻,因为我们不是国家授权的权威机构。”赵飞虹对此很无奈。 获得国家授权并不难,樊康平介绍说,“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资质认证就可以。”但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全国获得授权的实验室不足百家,都在水务集团。”刘睿称。 管网老化影响水质 供水管网如同四通八达的城市血脉,将自来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 宋兰合曾公开表示,住建部(编者注:应为建设部。1988年,建设部设立;2008年,“建设部”改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简称“住建部”)在2002年、2003年曾调查数百城市的供水管网,发现不符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0%,普通水泥管占13%,镀锌管等占6%,低质管网共计占比约70%。 管网老化首先会导致泄漏。白康说:“北京市的漏水率都在20%左右,别的地方应该更多。”更严重的是,管网老化导致二次污染事件频发。 以北京为例,在水资源极度紧张的现实压力下,北京不得不从多地调配水源。根据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公布的信息,目前北京自来水水源多达22处。“北京的水是多方勾兑出来的,硬度很高,当然,这个情况在全国都很普遍。”白康介绍说,勾兑后,经由全市联网的供水管道,自来水进入小区。 白康回忆说,“各地的水都好着呢,但勾兑在一起易发生反应,管网更易被腐蚀了。” 据樊康平介绍,供水管网在长期使用中会形成很厚的沉积管壁,即通常所说的水垢。“主要成分是混凝剂、铁、钙、镁等,在水的腐蚀指数发生变化时,管壁就被破坏了,污染了水。” 除了水垢,管网老化会导致管体变质和脱落,降低水质。“自来水经管网流到水龙头,水质合格率至少会下降10%。”白康介绍说,近十年来,全国进行了大范围的管网改造,合格管网的比例有所上升,现在,全国低质管网和超年限服役管网仍有不少。 管网改造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要开膛破肚,很多在商务区底下、住宅区底下、公路底下,更换成本巨大。”樊康平介绍说,2011年,北京市投资7亿元,在两年内改造750余公里供水管线。“其他地方有没有这个财力和能力?” 2002年,北京就开始为南水北调所带来的新水源做准备。“在湖北丹江口做试验,投入300多万建设基地,就怕管网出问题。”樊康平透露说,为尽可能模拟现实情况,干脆切了一段北京供水管网,运送到湖北丹江口,以确保无虞。 二次供水该谁管? 二次供水被称为自来水全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但往往最后的环节,最容易被忽视。 由于市政供水管网压力不够,城镇六层以上的建筑都需要借助二次加压实现供水,具体方式是在管网末端建设蓄水池或水箱,通过水泵等设备加压,使自来水“水往高处流”。 虽然二次供水已经在全国广泛应用,但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责任上,却一直处于空白地带。“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针对二次供水的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刘睿介绍说,仅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9)中可见部分要求。“也很笼统。” 无法可依,导致二次供水的蓄水池、水箱和相关设备都以地产开发商所建为主,标准和式样五花八门。 “北京、上海等城市要求实行卫生许可。”刘睿介绍说,二次供水设施使用的过滤、软化、净化、消毒设备、防腐涂料,必须有省级或以上卫生部门颁发的“产品卫生安全性评价报告”,但实际上,并没有部门监察和管理。“一个城市有多少二次供水点都是糊涂账。” 谁该管这件事?几位专家的意见都不统一。刘睿认为,应由住建部管理,因为“自来水厂归住建部,二次供水是自来水厂的延伸。”赵飞虹认为,应由卫生部管理,因为“卫生许可证由卫生部颁发,代表权限审核”。白康认为,应由城市建设部门管理,因为“二次供水属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以片区为单位。” 最终,城市二次供水成为监管空白,无人负责。 在主体不明晰的情况下,二次供水设施按照权属分类,单位的二次供水管理由拥有单位自己负责,居民住宅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由开发商负责建设,交由物业公司管理,具体的管理效果和责任无法得到保障。 按照这种管理机制,“几乎能出的问题都可能会出。”白康介绍说,假如二次供水设备出现违规产品,本身就含有有害物质。蓄水池和水箱也漏洞百出,有的设计过大,导致水停留时间过长,影响水质;有的无密封防污染措施。“最常见的是无人管理,无人清洗消毒,水箱内都是淤泥杂质。”
T3 G7 ^ c7 @2 e(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