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兰州"4·11"饮用水污染、汉江武汉段水质氨氮超标等事件的发生,为城市用水安全再一次敲响警钟。未来我们该如何防范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堵住饮用水安全漏洞? E6 P) h9 d- I9 a% z9 {% T9 g" M
4 n+ ~; }/ m' ^7 C0 E6 ~
专家认为,需要对环保法律法规“动刀”,加大环境污染违法成本;配齐各地的水质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一个地区应该设立多个水源地,在供水管网布局上实行环网供水格局,以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 [( Q9 A( I+ N$ f& g
+ G% Z# {3 V4 @ 总之,城市居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光是供水企业的问题,还包括环境保护以及监管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探索合理机制,调动社会广泛参与。1 s( S+ J: k+ A5 P, R8 n* x
6 X3 m1 \6 p! o
饮用水污染事件是近日的热点新闻。4月11日,兰州唯一供水企业——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被曝自来水苯含量超标20倍。23日,汉江武汉段水质氨氮超标,造成3家水厂相继停产。这两起水污染事件只是我国脆弱的用水安全环境的一个缩影。自2004年至今的10年中,国内已发生过47起影响较大的饮用水污染事件。
3 Y! F P7 G9 k5 h1 @. T' ], y6 x* z4 S w b- ~7 L. G
此类事件频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更加注重保护水资源。同时,如何保护水资源也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J ?; G9 t' D
: l8 l1 V1 y F Y# t 污染水源成本极低,环保法律要硬起来
! E# X5 t, q2 O. Z* l) E' o0 V5 C5 O, s
据报道,在兰州饮用水污染事件中,西固区西柳沟是兰州唯一的水源地。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起,水源地保护区内开始陆续兴建民用建筑,工业废水排放也未能彻底控制,供水安全存在隐患。在长时间的污染风险隐患中,从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看,当地执法力度明显不足。
, g% h: L, G$ p) ^
& A! X- Z; d& p5 |- V( F/ n4 D! |) ? 省水利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国城市自来水取水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从大江大河直接调水,二是依靠大型水库供给。而众多工业企业分布在江河湖库和居民区附近,导致水源地污染隐患难以根除。
0 X; w7 r0 H0 ?1 e9 L+ q9 u* |; X, z0 {7 H7 i0 K+ A
3月14日,环保部公布,我国有2.5亿居民的住宅区靠近重点排污企业和交通干道,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
9 t+ ^3 N2 \. b& J. {: B
4 m& q2 c7 H: s 从法理上讲,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造成污染,导致人体受到很多伤害,这种行为等同于谋财害命。然而据统计,近10年来,国内发生的影响较大的47起水污染事件中,只有6起事件涉案人员涉及刑事犯罪。法律专家称,这一数据证明了国内环保法律的“疲软”,也再次证明了环境污染违法成本极低这一事实。
+ g2 O: G6 {( g$ W' \0 C7 u, S/ u) t% }. D2 A
国内著名环保学者杨斌告诉记者,现在关于水污染的法律其实并不少。我国环保法律有30多部,行政法规有90多部,但总体上对违法行为处罚处理规定相对宽松,绝大多数法律法规仅涉及行政处罚、行政处理后果,与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频繁程度明显不匹配。而且,我国环保法律法规在入刑“标准”上原则性过强。例如,在《水资源保护法》中,追究刑责的“前提”是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但何谓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何谓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最终“入刑”裁量权掌握在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手中,地方政府囿于经济利益,以及维护地方形象考虑,往往使污染“入刑”变成一句空话。
) P( p& v6 \' A7 }3 r; X/ D5 n
; D8 M' l4 O. E2 t' x; H 这一不良现状的存在,变相纵容了污染行为,也加剧了环境破坏和污染程度,近年来屡屡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足以证明改变现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此,近年来,国内法律专家与环保人士纷纷呼吁:对环保法律法规“动刀”,加大环境污染违法成本。因为一旦环境污染事故的“入刑”标准具体化、精确化,对违法排污者将形成一种强大震慑,会大幅度减少违法排污者的侥幸心理,也将最大限度预防个别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包庇”行为发生。% _: O0 V9 o2 G+ B" @
# F' i- p% Z+ h8 s& e
就在武汉发生水污染的当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这部“新环保法”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惩罚力度,将采取按日连续计罚等“上不封顶”的处罚措施。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公布了《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3年中国水质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占总数的比例达到59.6%,比2012年的57.4%有小幅上升,而水质优良的监测点占总数的比例仅略高于10%。
& H' B' E% f9 D0 ~' l+ k; _' f/ G4 t" S# w6 \
治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当前国内从政府到普通民众,社会各个层面均达成共识:必须要出实招、动真格。对污染企业实施更严厉的惩治措施等,只是开始动真格的第一步。可以确定,从公布情况让公民知晓,修订完善环保法,到激励环保产业发展,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上的力度会越来越大。, L5 b( Y( B) I) _4 ]/ B
3 c/ G: e5 m* }0 \( n 检测指标需落地,检测与监管能力待提高- [ |$ }) i) f+ m9 I% w# c% r
, e. B! X. S; ]* X1 t& p+ z 饮用水安全不仅是水源地的事,还涉及到管网。目前,国内管网二次污染情况也很严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文君告诉记者,国外一般会定期频繁地清洗管道,但是国内目前这方面做得不够,虽然这几年的水质监管比原来强化不少,比如要求半年清洗一次管道,并加钙补氯等,但仍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 \1 N7 r s! ~3 G" q- T( E6 r2 d! Z4 _& n6 N
据调查,当前,城市里的老旧小区自来水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普遍存在二次供水污染。记者在个别老旧小区看到,小区内二次供水的水箱处于无人看管状态,常年不清洗,不消毒,有的水箱连盖子都没有,水箱内积淀了厚厚的淤泥杂质。
) }, R4 Y; g' @+ D4 D9 q* w) p. S4 t( X+ \, D
有业内人士透露,按照目前自来水处理水平,约有30%的小分子有机物是处理不掉的,个别重金属更无法处理。" _5 }1 V2 H( s' ]+ V! `+ ^; n& g
" i+ O& _; E( g. \3 L5 u8 K0 E! |
事实上,2012年7月1日国家出台的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将沿用了27年之久的老国标中35项检测指标大幅增加至106项,使其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水平。但是,由于我国自来水检测能力不足,检测手段和相关规定均没有跟上新标准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上千家疾控中心,只有5家可以检测生活饮用水新国标中的全部106项指标。, l$ D+ e% j- Q' o& B3 T& O- ^
1 h( M# C4 F# U 根据卫生部给出的时间表:到201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对106项指标的检测能力实现全覆盖。目前即使是省会城市,也只能做到40多项指标的检测。我国很多大型自来水厂甚至只有能简单检测几项指标的仪器。0 x& n" K% t' _9 }
, S8 p* Q) x. \/ l: q n 标准制定得再高,如果不能得到完全的执行就等于没有标准。要保证水质达标,必须提高自来水检测能力。要完成所有项目,仅检测费用就达到2万元以上,这就限制了检测频率。有专家告诉记者,考虑到成本和检测能力,相当一部分水务企业连106项新国标中的42项基本检测都做不全。又由于缺乏实质性的惩罚措施,新国标并未被地方政府和水厂所重视。因此,新国标颁布至今,地方政府和水厂在水处理工艺改造方面鲜有进展。, Q6 W X8 s9 C' H/ ?: b( p' O" _' i
; Y- _. l/ G! \ c- ~+ P
反观国外,发达国家在制定严格的自来水标准的同时,对自来水检测的监管也极其严格。德国卫生部规定,自来水公司每年都必须出具水质报告,居民可以随时打电话索取。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水质监测达到一小时一次。美国环保署有专门机构监管自来水水质,市民可以在网上查询检测报告。
( X ~* e3 H8 m" Z; I. b
" P% V5 T( w. h 近些年,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纷纷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专门投入资金,配齐各地的水质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对更多的指标进行检测,增加检测的频率。+ d/ N& r* M: [" E
) n- G: u5 A, }. \要及时、透明地发布水质相关信息,让公众知道水质优劣,而不是凭经验猜测。1 p* @7 I! D" n2 }- P2 s" N# N$ X6 `
o3 N% l" [( b8 U- Z 此外,可以考虑在水质检测体系和公开体系引入第三方力量,让具备检测能力的大学实验室、卫生检测机构等作为第三方参与检测水质,让水质检测不再是水务企业“自说自话”,从而增强自来水检测的公信力。
. `. B# m3 Z0 S) ?# l$ U2 v) r6 b$ d8 C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务专家章林伟表示,随着我国水务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公众的饮用水安全更需要通过政府和第三方的严格监管来共同保证。$ E7 }" C. s! D& ]% u8 l* q U
) P9 z& C5 ]6 k9 @9 @
应对突发性事件,备用水源建设成当务之急
( Y2 u( r+ a* m* `$ C9 ^" s
/ K7 h: ~ l% x9 ]' Z5 ` 一次次事故的发生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供水的关键,是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向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饮用水。保障饮用水安全不能单纯局限于防范污染事故发生,还在于当突发性污染事件发生后,能否迅速启动备用水源,这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E' }' D( |- A0 _* _! ^/ Z/ E3 B
- N% S) n2 Z. d* V7 r, s* C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说,我国的自来水处理技术和突发事件应急技术足够充分,近期出现的突发性饮用水污染事件,是由于紧急情况下各方没有准备所致。
: F, l0 S0 G+ v3 ~0 @3 ?
1 Z% A6 i: t( t& l% u 环保部2010年开展的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显示,我国31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216个城市建设了备用水源,占68.8%,没有备用水源的城市还有近百个,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单一水源的供给形式。# N0 @" I4 m4 O0 J8 C2 H2 N3 J
! ~2 o. @: A) Y; K: `" `, H
有专家告诉记者,唯一的水源地或者单一水源的供给方式,难以规避风险,一旦水系面临危机,供水将全线瘫痪。从近年发生的水危机事件来看,江河湖库的水源因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众多工业企业分布在江河湖库附近,导致水源污染隐患难以根除。单一水源不仅不能满足需求,还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旦水源发生危险,还可能造成恐慌。
- a3 ^' x: v* f4 y. m
3 \4 R1 [5 Z- m) j 一个地区应该设立多个水源地,在供水管网布局上实行环网供水的格局。这样,万一某个水源出现问题,可以把这个管道的阀门关掉,改用其他水源供水。
4 V. }( [2 @4 r4 C; ` ~7 ^
& d- O2 b7 x; ]& @# Q 城市居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光是供水企业的问题,还包括环境保护以及监管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探索合理机制,调动社会广泛参与。
2 L; T2 w" X0 c O% P2 V! n* n% n: d9 ]
水源地的清洁对所在地区的饮用水安全至关重要。 |